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机械工程学院在图书馆弘毅厅举办“匠心士范”第一讲——“大国工匠进课堂”品牌系列活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国同教授受邀作《制冷工程师的国防精神与职责》专题讲座。 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莹、党委副书记王珊、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陈爱强、青年教师李诚展、辅导员陈勇以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参加。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空间红外探测器工作温度要求达到80K以下,这离不开制冷机的作用,制冷工程具有丰富的国防属性,是国防科技重要的组成部分”,洪教授长期从事空间低温制冷技术研究,课堂上,他结合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为同学们生动讲解制冷技术在国防领域的关键作用及相关研究成果如何在国防领域广泛应用。他还分享了自己在西部地区多年的工作经历,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大国工匠”的国防精神内涵,并深情寄语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个人职业发展、人生价值实现与国家需要和社会进步相结合,树立为国家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发展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洪国同教授作专题讲座
“洪老师,听您的授课,对我们现在所学专业有了新的认识,我想知道如何能利用所学为国家哪些方面做贡献?”“洪老师,您刚才提到的科学家精神,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些精神融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举手提问踊跃发言,分享了自己对专业的理解和对未来人生的规划。来自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2301班杜炫德同学感悟道:“洪老师,您志愿前往西部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也希望能像您一样,努力成长为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非常渴望能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祖国的建设和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
张莹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发言。她指出,为国家培养的卓越工程师,首先就应该有家国情怀,通过邀请业界领军专家学者进校园讲授“大师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学们不仅学习到了前沿技术,更深刻理解国家需求与所学专业关系,进一步激发师生爱国情、报国志。
举办“大国工匠进课堂”活动是机械工程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学院将紧紧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总体要求,深化工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将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上好“大思政课”,激励引导青年学子成长为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的卓越工程师。(审稿:张莹)

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