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同学,他曾参军入伍,在军营接受历练,退伍返校后,组建天商预备役退伍军人之家,积极配合校人民武装部做好征兵宣传、国防教育工作;他是脚踏实地、成熟稳重的精神小伙,他是一丝不苟、勤学奋进的奋进青年,在学习一直不掉线的同时,校内外比赛、创新创业实践塑造了他不畏艰难,挑战自我的品格……他就是天津市优秀学生干部、2020年天津向上向善好青年、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商务1703班学生李美盛。
携笔从戎,参军报国
“其实从退伍到现在,虽然我的人离开了军队,但是我的心却永远都留在了那里。”面前的李美盛目光坚定、神情熠熠。他吐露自己有参军的想法是因为爷爷曾是一名革命军人,自己从小跟着爷爷长大,并且想补上父亲未能参军的遗憾。上大学后得知参军入伍还可以保留学籍,于是在征兵网上报了名。在经过竞争激烈的一系列考核后,他收到了入伍通知书。没有功利和算计,也没有怯懦和犹豫,他收拾好行囊,义无反顾地踏上军旅之途,去到了那个军歌嘹亮的地方。
真实的军队生活与李美盛所想象的有些不太一样:规范的生活作息,严谨的内务整理,峻厉的体能训练,一切都显得那样艰难刻板枯燥。后来军队改革,李美盛所在部队整建制从天府成都移防到边陲吴忠,干燥的气候、肆虐的风沙、毒辣的紫外线都让军队生活更加艰苦。“好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合,我扛了过来,找到了方向。”他曾在部队中担任过战斗员、通讯员、新闻报道员等职务来锻炼磨砺自己。
两年军旅,在中印边境对峙备勤驻训、亮剑青铜峡网上对抗演习、全军学苗集训、理塘高原首次合成旅演习等军事活动中,李美盛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任务,履行了作为一名军人应尽的义务。两次大红花之间便是两年军旅。“部队的日子确实很苦很累,但这却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渐渐地李美盛开始有了“兵味儿”,他也有了机会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思考一下那些之前未曾严肃对待的话题:吃苦是为了什么?什么是勇气?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理想?
退伍返校,“兵味”延续
基于刻在骨子里的“兵味儿”,李美盛退伍返校后,在学校人民武装部的支持下,带领部分退伍大学生组建了天商预备役,成立国防教育类社团组织退伍军人之家·砺剑兵团,为退伍学生搭建继续发光发热的舞台,在校内做着征兵宣传、国防教育工作。今年8月,李美盛还带领团队承担了2019级学生军训任务,在为期两周左右的时间里,他和团队成员不辱使命,起早贪黑,完成全部科目的训练任务,在最终的军训汇演中取得圆满成功,向天津市武装部和学校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结合新的征兵宣传形势,他创办了符合天津特色的征兵资讯公众号,定期发布征兵资讯,号召更多有志青年参军入伍。今年4月由天津市警备区官方公众号牵头,拟成立一个全市范围内的国防征兵新媒体矩阵,李美盛作为筹备组核心成员参与拟定矩阵章程、工作准则,并当选矩阵首届执行主席,总体负责矩阵外联工作。他在校内创办的军旅文化传播工作室,也已入驻微渡学生创业中心。在校外创立的砺剑退役联盟(天津)拓展训练有限公司运营良好,直接或间接解决24名退伍军人就业问题,创造经济效益100余万元。目前他正联合其他高校的战友积极筹建全国高校退役士兵联盟,共同推进国防事业迈向新高度。
李美盛说自己其实还有一个大梦想:“未来将搭建起一个集国防教育、征兵宣传、学习交流、兼职就业、媒体资讯、政策解读、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退伍军人资源服务平台,投身青少年国防教育、素质教育事业,为培育具有中国精神的青少年不懈奋斗!”李美盛始终带着这份忠于国防事业的初心,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辱使命,奋勇前行。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希望做到无愧于军队,无悔于大学,无畏于青春!”
学以致用,终有所成
参军入伍前,李美盛的大学生活也十分精彩:作为电子商务1503班班长,带领班级勇往直前,获得院优秀班集体和优秀团支部等称号。因为喜欢音乐,和朋友们组了民谣乐队——南谣,之后作为第四届天商达人秀的冠军乐队,受邀活跃于各大晚会舞台上。他积极加入自己喜欢的社团,参加各类有意义的比赛,几年来荣获各类荣誉40余项。
“学生,以学为生。应该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学业上不能落下。”李美盛将学习和生活时间安排的游刃有余。在校期间,他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获评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天津市创新创业奖学金。在谈到学习方法时,李美盛说,“学习要注重专注高效。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先罗列出来,去找在这门课程中学习好的‘大神’请教,如果自己死磕,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结果也不会太好。”
从军营回归后,李美盛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实践类项目比赛,先后获得大学生思政公开课大赛天津市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赛天津市一等奖和最佳创意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天津市二等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天津市金奖、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天津市二等奖、创行世界杯中国社会创新大赛华北区域赛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等。“参加这些不是功利性的非要获奖,而是通过参与,去学习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校报记者/王文)